【存实区域】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来源:上海仁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21-01-25

     【存实区域】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导读:

 

      未来五年内,双城经济圈将凭借优质的社会事业资源和即将搭建形成的内陆最发达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扩大竞争力和影响力。



01 内陆最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


       在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七大重点任务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位居首位。预计在未来五年,在两大中心城市及经济圈核心层将构建起我国内陆地区最为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


  •        2025年目标“1123”交通圈:据四川和重庆交通运输厅规划,到2025年基本形成成渝双城经济圈“1123”交通圈,即成德眉资都市圈1小时通勤、成渝双核1小时直达、成渝地区主要城市2小时互通、毗邻省会3小时到达,到2025年川渝间将形成17条以上高速公路大通道,1,700公里IV级及以上航道,300万标箱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川渝会同贵州等省份基本建成西部陆海通道。


图1-成渝高铁


  •         新基建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力:成渝两个城市均入围5G试点城市、均为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0年6月5日,川渝两地信息通信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为抓手,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标杆区,率先构建全国一流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双城经济圈的新基建累计投资预计达到万亿级。

图2-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投资能力面临挑战:尽管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条件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目前还存在不少短板。例如,成渝之间仅在主轴上开通了一条成渝高速铁路线路,各城市间互联互通的高速铁路网络尚未简称,川南和川东北地区如泸州、南充、达州等城市尚没有开通到重庆、成都的高速铁路,东西走向运输有限,南北走向运输亟待提升;川渝交界地区仍存在许多“断头路”;成渝地区多式联运体系尚未构建完成,严重制约了交通物流运输体系的建设;等等。考虑到双城经济圈与其他几个国家级战略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成本(蜀道难),投资能力不足仍会限制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

  •       2021年1月,重庆市政府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以下简称《方案》,详细内容请点击链接http://qjd.sczwfw.gov.cn/art/2021/1/14/art_47865_139292.html),将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动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力争三年投资4200亿,开工干线6500公里,全力建设9大基础网络,实施40项百亿工程。2021年1月6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在成都组织召开《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21—2025年)》。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撑力目前正在进一步提升。

02 公共服务内陆最优



      双城经济圈是我国内陆地区的公共服务资源密集区,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方面集聚了一批优质资源,这些社会事业资源也是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       医疗资源国内一流:双城经济圈有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陆军军医大学等医学名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度是全国排名第一的医院,成渝(特别是成都)一直是西南(乃至西部)的医疗中心城市。

  •       教育资源国内较好:成渝是我国人口密集区,教育培训需求强烈。除了前文所述的高等教育外,该地区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中小学、职业教育机构、国际教育机构等。

  •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双城经济圈是我国文化资源独特、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很多文化旅游活动在内涵、业态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由此带动了庞大的文化休闲产业发展。

  •       体育健身快速发展:双城经济圈是我国重要体育基地,成都致力于打造国际体育赛事名城,2021年世界大学生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在成都举办,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       服务资源共享困难:尽管川渝两地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例如,2019年底,川渝两地已经实现了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启动了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并将加深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合作,但围绕公共服务资源共享,还有很多障碍,在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内部的资源共享问题同样难以解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