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产业研究——新能源产业

来源:上海仁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20-12-31

西安市产业研究——新能源产业


导读: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0年11月发布2020版《可再生能源——2025年分析预测》表明,在中美两国的推动下,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净装机容量将增长近4%,达到近200GW。风能和水力发电的增加使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增加创下新的纪录,占全球总发电能力增长的近90%。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总体增长预计将保持稳定。此外,随着开发商赶在政策变化生效前完成项目,中美两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光伏新增数量将跃升30%。

       从全球来看,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新能源车的最大市场。今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

       本篇,长三院产城融合研究中心将从发展现状、政策支持、发展问题和发展方向四个方面来研究西安市九大硬科技产业之一——新能源产业。







一、西安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整体发展迅猛

       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上工业产值293亿元,同比增长11.3%,预计全年增长超过15%,增速在六大支柱产业中仅次于电子信息产业。经开区发布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路线图,作为西安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主要承载区,经开区着力打造有色金属、超导材料、光伏、风能等六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目标在2022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达到千亿产值。在产品发布环节,隆基绿能、天元智造两家企业分别发布了BIPV分布式能源产品和金属材料增材再制造产品,两项产品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西安充分发挥新能源优势,不断壮大产业规模。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398.57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18.5%。其中,光伏占比超过90%。2017年单晶硅产量1629.53万千克,增长93.3%。多晶硅产量639.86万千克,增长46.7%。太阳能电池产量524.58万千瓦,增长80.5%。单晶PERC电池转换效率全球第一,单晶硅片产量占全球42%、位居全球第一。


2、行业龙头集中涌现

       2016年,西安市44家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共有8家,对新能源总产值增长贡献率为99.6%,拉动新能源产业增长46.9个百分点。2017年,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西电集团公司新能源产值均超过百亿元,龙头企业带动示范效应明显。

3、产业链条日趋完整

       以隆基股份为主体,形成覆盖拉棒、切片、电池片、组件和电站的单晶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以陕西有色集团为主体,形成以单、多晶硅兼顾,从硅料到电站的光伏全产业链。以中车永电、盾安电气等为依托,形成涵盖电机铁芯、变频器和控制装置、电机定子、兆瓦级直驱和双馈发电机组等产业环节、产业链上下游协作紧密的风电产业链。

4、承载空间相对集聚

       依托乐叶光伏、普瑞新特,在经开区形成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基地。依托隆基股份、中电投,在航天基地形成单晶切片生产基地。依托特变电工、烽火光伏、华晶电子、陕西光伏和创联新能源等,在高新区形成光伏研发制造基地。依托天宏硅材料、陕西有色光电,在秦汉新城形成光伏装备制造基地。依托中车永电、盾安电气、国水风电等骨干企业,在经开区形成专业风电聚集区。

5、技术研发实力雄厚

       西安以新能源为研究方向的科研院所实力雄厚。依托科技、教育和军工资源优势,新能源产业主体普遍重视科技研发投入和专业人才储备,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隆基股份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发能力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特变电工系国家光伏工程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中车永电捷力电机技术位居全国前三。





二、西安新能源产业政策支持


发布时间

政策

内容解读

2020年12月

《西安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及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争取在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制造、生物医药等6大支柱产业,逐步构建面向垂直行业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强标识解析技术创新,加大标识解析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创新力度,提升标识技术产业供给能力,努力满足工业大规模部署需求。推进标识解析服务在工业全业务、全流程、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应用,形成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模式。

2020年12月

《西安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

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及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争取在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制造、生物医药等6大支柱产业,逐步构建面向垂直行业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施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

2020年11月

《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发挥本地科技、产业和市场优势,聚焦人工智能、5G、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方向,把握国家推进“新基建”机遇,进一步完善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扩展新兴产业场景和应用,以新兴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打造西北地区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2020年10月

《西安市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到2022年底,全市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宜、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确保满足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需求。全市计划新建成投运集中式充电场站200个;充电桩10000个,其中2020年完成3900个,2021年完成3290个,2022年完成2810个。

2019年2月

《西安市科技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1年)》

经开区以打造“万亿产业、千亿集群、百亿企业”为目标,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通用航空、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等战略性产业,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军民融合示范区,促进军民融合与金融产业集聚,积极引进百度、恒大、京东等新金融项目,引领万亿级工业走廊建设。

2018年8月

《西安市推进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龙门行动”计划(2018—2021年)》

打造“硬科技”和“独角兽”上市军团。依托我市全力打造“硬科技”之都的产业发展优势,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合作,帮助企业引入先进技术、管理团队、商业模式、营销渠道等资源,重点推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行业为代表的“八路军”企业上市发展壮大,持续扩大西安“硬科技”品牌的影响力。充分利用证监会推动资本市场服务“四新”和独角兽企业的政策优势,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产业带动强的高精尖“独角兽”上市企业,完善对企业从孵化、加速到上市的完整金融服务链。

2017年6月

《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

推进西安科学园建设,建设校地合作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促进硬科技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自主化,强化硬科技“八路军”产业招商,大力推进众创载体建设,打造全球硬科技人才高地,设立1000亿元西安科技产业发展基金,加强科技大市场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办好“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

……

……

……




三、西安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

1、光伏产业一支独秀

       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已经形成涵盖硅材料、电池组件、设备应用等三大环节,成熟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成为引领新能源产业的一支劲旅。但在风电和地热能、生物质能、核电配套等其他新能源产业领域总量不足,发展缓慢。

2、运输成本高企政策波动较大

       太阳能光伏和风电两大新能源产业的主要市场均远离西安本地,运输成本高企加重企业负担,不利于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周期性调整、新一轮国际贸易争端持续加剧等因素的叠加,进一步强化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3、配套不足支撑不强

       在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单晶硅原料等产业链重要环节,本土企业多依赖外地输入或进口补充。在产业载体建设方面,园区专业化综合配套能力不强。在能源、土地、人力等要素价格、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缺乏同兄弟城市竞争的横向优势。


四、西安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到2021年,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向千亿级新能源产业总体目标不断迈进。

       ——太阳能光伏产值超过680亿元,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超过300兆瓦,新增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2家、超50亿元企业3家,形成3-5家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打造光伏制造产业链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研发实力领先、光伏发电示范应用模式多样的特色光伏产业体系,成为全国领先的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

       ——风能产业产值突破80亿元。形成以新型风电机组为核心,技术实力全国一流,产业配套体系完善,逐步向产业上下游扩张的产业体系,打造国内风电核心关键部件研发制造中心、向西开放的国际产能合作基地。

       ——其他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十亿级规模。其中,地热能产值超过20亿元;生物质发电装机超过50万千瓦,产值达到10亿元;核电配套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

(一)实施三大计划,壮大产业新实力

       以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为目标,实施光伏产业倍增计划、风电产业提升计划、重大项目建设计划,最大化释放光伏龙头企业发展潜能,形成发展新支柱。推动风电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发展新领域。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夯实发展新支撑。

(二)突破关键技术,厚植产业新动能

       以太阳能光伏、风能为重点,突破一批新能源产业发展核心技术,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新能源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西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能源高端装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三)发挥平台功能,夯实产业新支撑

       依托西安人才大市场、资本大市场和科技大市场优势,搭建并发挥能源金融、产业联盟、创业孵化和公共服务等四个平台及功能作用,支撑西安新能源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四)建设六大载体,打造产业新空间

       按照专业化聚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思路,布局建设一批新能源特色小镇、专业化园区和产业化基地,推进产业空间集聚,构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一镇、两园、三基地”产业载体体系。

       ①一个特色小镇

       经开区光伏小镇。围绕上下游产业链,以乐叶光伏、拓日新能源、龙腾新能源等龙头企业为支撑,引进光伏、智能电网、工业电子等先进制造业,以及软件与服务外包、检验检测等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等产业项目,强中游制造链,补下游服务与应用链,打造全球智能化示范制造高地。围绕高效单晶电池、智能配送电、微电网等技术,引导骨干企业与高校共建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围绕组件、电站系统、智能化产品等,鼓励骨干企业建立应用技术与产品创新平台,着力打造全球光伏技术创新高地,构筑百亿级光伏产业集群。


西安市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②两个产业园

       硅材料产业园。依托航天基地光伏应用示范园,发挥隆基股份领先的单晶高效光伏系统、全球化服务网络及资源整合服务能力,重点布局硅片研发中心和硅材料切片制造。利用航天基地工商业屋顶、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资源,建设行业领先的高效光伏分布式发电项目,以光伏产业应用示范引导培育本地应用市场,引领行业提升技术水平,形成带动效应。

       风电产业园。依托中车永电、盾安电气等风电骨干企业,引进上游零部件、中游整机、科技研发和总部经济等产业项目,通过跨区域合作和上下游配套,形成区域性合作紧密、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的风电产业园。

       ③三大产业基地

       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基地。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为依托,以隆基股份、乐叶光伏、天宏硅材料、陕西有色光电等龙头企业为主体,围绕单、多晶两大领域的材料制备、电池组件生产、专用装备制造、电站系统集成以及太阳能光伏、新型光伏技术研发,打造区域协同度高、上下游联系紧的西安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基地。

       太阳能光伏产业创新研发基地。依托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特变电工西安新能源产业园为承载,充分发挥高新区半导体产业集聚、专业人才集中、科技资源集合等优势,聚焦晶体硅高度提纯、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提升、新型光伏材料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转化,推进光伏专用设备研发和行业标准、专利等制定和推广,以及新能源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孵化,打造世界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创新研发基地和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地热能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基地。依托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中西部地区地热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基地,开展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试点,采用深层换热技术,打造分布式区域建筑供热体系,推动地岩热采暖系统复制推广,探索新型供热模式,破解城市清洁供热难题,打造西安地热能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基地。

创新本地应用,培育产业新市场

       从行业应用端入手,培育本地用户需求,以推广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创新政策工具,提供要素支撑,破解终端应用的主要困难,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培育产业发展新蓝海。

1、创新终端应用

       一是利用市域范围内的荒山荒坡、废弃土地、滩涂鱼塘、建筑屋顶、农业大棚、养殖设施等积极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利用城乡党政机关、工商业和户用屋顶、外立墙面及玻璃幕墙建设分布式小型光伏发电系统。新建城乡道路、广场、公园、公共绿地的照明设施、夜景亮化工程、道路交通信号灯优先采用光伏照明系统,启动改造现有相关设施。

      二是以“光伏+”为手段,鼓励跨界合作。推动分布式光伏与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立体农业和设施农业相结合。推动太阳能薄膜与建筑玻璃、屋面墙面相结合。推动新能源与充电桩、加油站相结合。推动光伏和衣食住行相结合,创新移动能源新品类。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探索建设西安光伏示范公路、水利风景区光伏游船等。

      三是积极推广无干扰地热能供暖方式。率先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中示范应用,引导在社会资本投资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广泛应用,促进无干扰地热供热成为西安集中供热体系的有益补充。

      四是在市域区、县自然行政村,推广创新型分散式风电技术,开发市域范围内中低速风能资源,构建“低风速+分布式”的广阔应用市场。

      后续,产城融合中心将通过研究五大重点园区,集中园区的招商重点和优惠政策等一系列信息,分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