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产业研究——航天产业

来源:上海仁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20-12-14

西安市产业研究——航天产业


导读:

       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航天报告中称:2018年全球航天产业总收入为4147.5亿美元,共计发射114次465个航天器,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的航天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0万人。2018年全球航天产业总收入为4147.5亿美元,商业航天收入约为3288.6亿美元,占全球航天总收入的79.3%。

       航天产业是当今世界极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产业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是我国培育新经济、打造新动能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科技成就在国际上有实力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突破口。到2019年年底,国内注册的商业航天领域公司达194家,市场总规模达8362.3亿元

       本篇,仁略咨询将从发展现状、政策支持、发展问题和发展方向四个方面来研究西安市九大硬科技产业之一——航天产业。






  1. 一.西安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1.西安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城市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拥有较强的军工基础,全市云集军工单位超过110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行业门类齐全,基本涵盖了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信息、核工业6大领域,国防科技工业研发和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


       航天产业是西安军工实力的典型代表,历经50年以上的发展,目前聚集了陕西省90%以上的航天科研生产单位,秉承国家“一带一路”、“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使命,近年来西安“硬科技”航天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国内唯一拥有航天系统完整产业链的城市,2017年西安航天产业总收入达到528亿元;按照相关规划,2021年全市航天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2017年,西安市航天产业有从业人数3.5万人以上,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航天产业相关单位100余户。


       西安聚集以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以航天四院、六院、五院西安分院、航天九院771、16所、航天科工210所为代表的军工院所,以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授时中心为代表的中科院研究机构,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等为代表的驻军单位,以航天天绘、天润科技、恒达微波、诺维北斗、中科华芯、瑞峰光电等为代表的军民融合企业,航天人力资源、技术储备非常丰富。


       西安航天运载动力优势突出,卫星载荷及地面应用地位明显,具备完善的航天测控能力,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充裕,是国内唯一拥有航天系统完整产业链的城市。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作为全市航天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目前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我国首个“军民融合型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我国唯一的航天特色“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十三五”时期,西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6年6月24日,《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正式获批,国务院在《批复》(国函〔2016〕114号)中,要求西安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主攻方向,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和“一带一路”创新中心。


       2018年2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改规划〔2018〕220号),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强化面向西北地区的综合服务和对外交往门户功能,提升维护西北繁荣稳定的战略功能,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西安的航天产业秉承国家“一带一路”、“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使命,其发展壮大对于整个中国航天产业具有重大示范效益。







  1. 二.西安航天产业政策支持










  1. 三.西安航天产业发展问题

       一是体制机制问题突出。传统航天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为主,这些科研院所主要面向国家国防任务和集团公司任务,管理体制、考核机制使得这些在陕单位没有精力,也没有积极性将科研成果转化民用;长期形成的科研试验检测等资源积累,由于激励机制、保密等问题,难以向民口开放。


       二是西安没有航天总体单位,各分系统级单位“群雄割据”,很难形成合力。首先,传统“规划”没有从产业链和西安市在我国的战略地位这个全局视角出发系统谋划,而是主要以在陕的四、五、六院的发展规划为蓝本,还是计划航天的范畴,无法为地方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这几家单位虽在各自领域掌握核心技术,但都是分系统级,为上级提供配套,西安没有航天总体单位,这些单位也很少合作,西安市缺少将能力串联起来的组织和项目。


       三是航天民营企业以中小微高科技企业为主,做强做大难。首先,西安企业从人才引进、资本运作、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等方面开放、合作不足,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其次,军强民弱,军工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此外,政府在相关的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必须的基础设施、引导基金、相关延伸产业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支持政策。


       目前,各省、市都在积极谋划航天领域的发展,也各有其独特优势,西安航天产业尽管资源优势明显,但面对激烈竞争,如何保持优势、快速发展、实现追赶超越,挑战巨大。


       未来3-5年,大力发展航天产业,突破发展瓶颈,释放区域资源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对西安市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 四.西安市航天产业发展方向

(一)航天产品制造


1.卫星制造


       以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航天九院771所、兵器工业205所、航空工业618所、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为基础,支持卫星平台、星上载荷相关企业发展。借助智能制造、软件定义等新兴技术,打造标准化、模块化、软件化的低成本微小卫星制造生态链。引进零重空间等民营企业,培育卫星制造独角兽企业。面向偏远农村、西部沙漠、戈壁和中亚地区,建立以商业投资为主,服务应急救灾、国土安全和海外军事存在的低轨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在争取“鸿雁星座”计划等国家项目落地的同时,支持“陕西一号”、中科天塔等商业卫星星座建设。

       专栏一:全球低轨互联网星座(“鸿雁星座”计划)

       “鸿雁”卫星星座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低轨互联网星座,目前初步规划了54颗主星和270颗从星,未来会进一步调整星座数量。轨道高度1100Km,通信频段L/Ka,卫星寿命最高达到15年。2019年完成6颗验证星的发射,2022年完成54颗主星的发射,2025年,完成整个星座的组建。

       “鸿雁星座”项目仅卫星制造总投资就将超过500亿元,同时将直接拉动相关高端装备(卫星)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极大带动芯片、元器件、通信系统、地面应用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作为“鸿雁星座”的天地一体化总体设计单位,主导了天地系统的方案论证,将承担全部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工作,并已开展部分地面应用系统的研制工作。分院将采用新的模式开展项目研制工作,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在西安建成自动化、智能化的卫星生产线,以及基于西安本地的快速配套供应体系。


2.火箭制造


       西安火箭制造将从空间运输从分系统级和系统配套级向系统级发展。以航天四院、六院为基础,支持陕西蓝箭等民营运载火箭企业发展,打造商业火箭西安名牌。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开展运载火箭研制及提供低成本发射服务,建设快速响应、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载火箭生产线,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发射服务承包商和核心设施提供商,成为具备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的城市。


3.地面配套设备生产


       以电子20所、39所为基础,支持恒达微波、天翌天线等卫星地面数据接收、测控站、通信站相关企业发展,竞争军民航天地面系统装备建设市场。

       以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为基础,搭建国家级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以兵工北方电子研究院等单位为依托,通过北斗导航服务典型行业应用推广和“北斗走出去”,从芯片、模块、终端、平台及系统五大方面体系化推动北斗产业布局,提升西安北斗产业的影响力。


(二)航天器运行管理


1.卫星测控


       发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人才优势,整合兵器、电子有关研究所基础资源,支持航天器商业测运控企业发展。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军民融合商业测控体系。以陕西投资集团项目,联合原总装机关、总体所、测控部队(包括陆海空天测控网的人才团队)在西安组建商业卫星任务测控中心,全球测控及数据接收系统、高速数据传输系统、预处理系统、卫星地面定标场,以及大数据应用系统等基础设施。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形成军民融合测控系统遥相呼应的任务模式,逐步实现资源统筹发展。


2.在轨维护


       围绕智能操控、在轨道加注、在轨维修重构、可重复使用等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关键技术,布局轨道机器人等重大前沿项目,培育、引领产业新方向。统筹共建,鼓励军、民、商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建设国家级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工程技术中心。结合信息网络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成果,从空天地一体化智能信息体系的角度,提升在轨航天器智能健康评估、维修保障与敏捷服务能力,加强智能管理技术开发。


(三)航天资源应用服务


       针对卫星遥感产业还不成熟、尚有发展空间的现状,率先用好“民用高分数据中心”数据平台,以中科星图、战略支援部队驻西安研究机构以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为基础,支持航天天绘、天润科技等航天遥感应用服务型企业发展,建立军民对地观测数据共享交换分布式中心节点,对军队、政府部门提供数据产品服务、数据加工增值服务,提供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整体解决方案。搭建军民两用遥感数据公共共享平台,聚集遥感数据应用企业、团队、个人。打通遥感数据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整合卫星数据、平流层飞艇数据、无人机数据与国外数据,共享共用,开发卫星数据行业应用货架式产品。


(四)构建航天产业创新平台


       综合分析陕西省在航天领域产业基础和优势,依托在陕研究院所技术积累,仪器设备能力、人才储备等基础,构建航天产业创新平台,优化军民融合投资孵化平台、整合人力资源平台,吸引全国的人才团队、资本、民营企业,形成一批优势航天产业聚集,实现航天技术、项目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加快航天技术为区域经济服务,促进航天产业发展。


(五)拓展航天产业新领域


1.时空信息服务


       丝绸之路空间信息港建设。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低轨宽带卫星星座、高通量卫星通信以及北斗导航等系统,构建以卫星地面综合服务为基础的大数据中心。面向交通物流、应急救援、能源数据采集等重点应用领域,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提供卫星宽带接入、移动通信、应急通信、卫星物联网等系统解决方案和综合运营服务。以空间信息港建设为基础,积极吸引百度、阿里、滴滴出行等潜在大型天基互联网应用企业落户。

       “智慧西安”建设。以时空信息大数据与时空信息云平台为基础,以政府、行业、百姓需求为牵引,鼓励、引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前沿技术领域企业发展,促进时空信息与城市建设的融合。

       2020年1月,航天基地举行“航天产业信用云”上线仪式,旨在推动政银企信息互通和共享应用,建立覆盖全基地的征信体系,引导金融资源高效、有序、安全服务于实体经济。


2.物联网


       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立足于物流供应链全过程管理,基于低轨互联网星座,综合运用RFID、传感器、高清遥感、大数据等物联网关键技术,实现物流运输的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智能化在线管理。以京东等大型物流企业为依托,在军方物流需求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下,力争在5年内建成以西安为中心,辐射丝路经济带沿线的空天地一体化军民融合物流保障体系。


3.移动智能终端


       目前,移动智能终端中支持北斗定位功能的约为30%,北斗导航技术在移动智能终端的推广、替换市场空间巨大。积极布局移动智能终端千亿级产业领域,围绕北斗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链,聚集运营商、芯片厂商、终端厂商、北斗位置服务厂商等多个产业环节的龙头企业。形成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面向智能手机、车载终端、穿戴式设备等大众消费市场的领军企业和拳头产品。鼓励基于北斗卫星应用、满足智能化需求的各类芯片和终端产品,推动北斗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科研机构与手机芯片商合作,研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基于北斗的手机芯片及智能化系统芯片系列。加大民生领域应用芯片和智能终端研发,推出基于北斗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智能服务终端。


(六)航天产业聚集区建设


       以航天技术为核心,带动军工领域技术成果和成熟项目落户地方,着力打造航天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和配套产业基地,建设世界著名航天发动机研制基地和国内最强卫星应用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做好“一镇一园一基地”建设。


1.“一镇”:航天小镇


       加快航天小镇建设,以军民融合、产城融合为主线,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打造生态保护、环境友好,“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位一体的航天产业聚集区和国际交流中心。重点布局以时空信息为基础的卫星应用新产业领域,发展基于高精度位置服务的物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吸引“车联网”、移动智能终端龙头企业;建设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应用服务体系,通过环境监测与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等“标杆”,培育基于高通量的卫星通信服务产业体系,开拓航空、航运、铁路等多种复杂场景下的通信需求市场。


2.“一园”:国家北斗产业示范园


       依托西安航天基地和高新区的优势,以北斗产业要素集聚为核心,打造特色鲜明、引领示范作用显著、国内领先水平的专业特色类北斗产业示范园区;到2020年,培育超过5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10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20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高成长型企业;取得20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园区200亿级北斗产业规模集群,建设完成西安市北斗数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开放型共性支撑服务平台和协同创新北斗技术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打造北斗产业创新孵化生态圈,实施面向智慧城市的北斗规模化应用工程项目,开展多个领域的北斗示范应用,促进北斗规模化应用和服务的发展,推动西安北斗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打造北斗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新典范。


  1. “一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保障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建设,加速航天产业聚集。全力支持航天六院、中科院授时中心等系列重大航天产业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驻西安航天军工院所在火箭发动机、惯导控制、航天计算机研制等方面的基础资源,加快以热能工程、流体机械、机电一体化、特种材料、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航天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大力培养和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新一代软件产品等航天技术民用产品。围绕高端装备、节能环保、航天新材料三个方向,打造3个百亿级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业集群。建立8至10个航天(地方)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应用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机构。

       重点支持和培育航天赛能、航天华阳、航天华威、航天源动力、航天远征、航天机电工程等航天特种技术应用“小巨人”企业群,驱动区域经济“换挡提速”,扩大整体影响力、知名度和示范带动效应。


后续,仁略咨询将从发展现状、政策支持、发展问题和发展方向四个方面来研究西安市9大硬科技产业之一——新材料产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