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略视角丨《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案例分析》——新城开发区的产城融合之路

来源:上海仁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20-07-30


       在上期的文章中,仁略介绍了老城区产城融合的主要模式,接下来仁略将选取典型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案例分析新城开发区的产城融合之路。 

       作为城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典型,宁波市依托杭州湾新区发展产城融合,既包含了对新城内园区的产业化建设,又包含新城内的城镇化建设,推进新城内工业绿色发展,探索理想城市之下的产城融合之路,最终帮助宁波杭州湾新区实现“产城共生”,使宁波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真正支点,成为高质量的产、城、人融合新城。


       关键词:“一带一路”,“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一体两翼”,“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产、城、人融合新城”


一、杭州湾产城融合示范区概况


       作为浙江省惟一的产城融合示范区,杭州湾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正按照省委“把宁波杭州湾新区打造成为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的战略新部署,以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建设高水平浙沪合作示范区、高能级先进制造业创新区、高品位文化旅游引领区、高品质产城融合样板区,把杭州湾新区建设成为国际化产业名城和现代化美丽湾区,成为引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功能高地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标杆。


1.宁波市 


       宁波地处中国华东地区、东南沿海,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宁波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

宁波是浙江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6个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981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54.2万人。宁波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规划的战略支点城市,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和浙江省“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翼,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进者。


2.杭州湾新区


       杭州湾新区位于宁波市域北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居上海、宁波、杭州、苏州等城市群的地理中心,也是宁波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门户地区。其前身是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于2010年2月23日正式成立运作。新区规划陆域面积3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现托管慈溪市庵东镇及2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7.8万人。新区内设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级众创园、国家湿地公园等。

       自成立以来,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高位增长。根据相关数据:2020年上半年杭州湾新区实现GDP同比增长3.4%,增速位列宁波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1%,增速位列宁波市第二;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增速位列宁波市第一;引进产业项目52个,合计总投资268.05亿元,同比增长101.75%。


二、产城融合路径


       杭州湾在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的过程中,注重招商的协同性,按照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同步推进的思路,将城市建设变为产业招商的优势、产业引进成为产城融合的要义,致力于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打造中国21世纪样板小城样板。

       按照省委“把宁波杭州湾新区打造成为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的战略新部署,面向长三角、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建设高水平浙沪合作示范区、高能级先进制造业创新区、高品位文化旅游引领区、高品质产城融合样板区,把杭州湾新区建设成为国际化产业名城和现代化美丽湾区,积极打造宁波前湾新区的核心区,成为引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功能高地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标杆。

       作为首批加入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的开发区,宁波杭州湾新区锚定万亿级全国一流开发区和“浙江新浦东”,努力将宁波杭州湾新区打造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性大平台,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1. 组织建设


       宁波市委市政府明确宁波产城融合示范区由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作为责任主体全面落实各项工作。


2. 空间布局


       按照“理水成网、塑塘成廊、筑湖成城”设计理念,全区布局“两带三轴三区”,形成产业、城市和生态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


3. 生态环境


       建设杭州湾南岸“生态之肺”,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加强沿海海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建设沿杭州湾生态廊道,建设杭州湾湿地保护区,保护沿海绿心绿肺,打造滨海景观带,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构筑滨海休闲游憩空间。


4. 交通布局


       建设环杭州湾智慧高速公路、杭绍甬智慧超级高速、通苏嘉甬跨海铁路,规划筹建沪嘉甬铁路、通航机场、沪甬跨海大通道、宁波至新区城际铁路、十一塘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中心连接线高速公路等大型交通设施。


5. 教育配套


       打造杭州湾南岸教育中心,引进一批优质国内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和高校,如镇海中学杭州湾分校、科学中学新校区、北京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宁波北京青鸟同文实验学校、滨海小学等。目前,新区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


6. 医疗配套


       除了教育资源积极对接上海北京,杭州湾新区的医疗更是实现和上海同步接轨。2019年3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宁波二院与新区管委会共建的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全面运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将派驻70余位专家,宁波市第二医院将派驻百余位专家,共同参与初期科室建设。医院总投资14.5亿元,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设计床位1200张,是宁波市已建成投用的单体投资额最高的医院,致力于打造宁波乃至浙东地区的高端医疗中心。医院根据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将门诊、急诊、住院大楼进行统一规划,一次性建成,打造“一站式”全程医疗服务模式。未来,新区高端的医疗资源将进一步惠及余慈地区及周边市民,让老百姓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沪甬优质医疗资源。

       宁波市杭州湾医院投入运营后,有效填补了新区乃至宁波北部地区在高水平医疗资源上的空白,也是探索“沪甬合作,跨省办院”医疗模式的全新尝试。7月2日,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异地医保结算系统正式开通,全国参保人员赴该院就医住院可用社会保障卡进行直接刷卡结算。


7. 租住配套


       告别“候鸟式”的通勤方式,将有品质、有未来的新租住方式引入日常生活,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是实现产城融合目标的关键一步。

目前,新区已打造“如海”国际青年社区等公寓品牌,开发智能样板房,将科技感十足的产品融入租户的日常生活。此外,新区与魔方生活服务集团签署大众广场二期公寓项目合作协议,对存量房源集中改造升级,针对白领、企业员工打造不同类型的产品,不断提升公寓服务品质,打造新区公寓行业新标杆,实现新区房屋租赁市场供给形态丰富化、多样化的发展目标。


8. 城镇产业化建设


       城镇体系与产业体系有着天然的互动关系,二者的优化匹配是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的根本。宁波已经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为主构架的现代城镇体系,并与之相应布局形成了符合城镇发展特征、梯度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围绕城镇体系与产业体系的优化匹配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比如,提出了“中提升”战略,建设八大系统和十大功能区,大力发展港口物流、金融贸易、科技创新、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高端产业,培育发展块状经济和特色经济等。


9. 园区产业化建设


       浙东信息通信产业园拥有面向全国的云业务服务能力的数据中心,一期2018年投入运营后,掀开了园区产业化建设的篇章。目前,园区内已入驻阿里、腾讯、百度、酷狗等大型互联网和云服务企业近200家,有力带动5G产业和云服务产业发展。


10. 产业布局


       在产城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新区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依照发展目标打造特色产业体系,目前已初步培育出汽车、智能家电、高性能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等千亿级、百亿级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70%以上。


(1) 汽车产业


       新区作为国内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汽车产业是宁波全力培育的两大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之一,也是宁波第一大产业,也是新区首个破千亿元的产业。目前新区已引进了大众、吉利两大整车项目,累计集聚汽车配套企业100多家。

       按照“选优、创新、补链”的汽车产业六字发展方针,从两大整车制造企业、100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到初步形成汽车全产业链,新区汽车产业不断迈向中高端,正成为宁波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在打造全球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造中心、全球先进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全球知名汽车品牌集聚中心的同时,新区正积极构建杭州湾新区汽车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和中国汽车的“龙湾”。


(2) 智能家电产业


         集聚了方太、沁园、库柏、惠康等25家企业,去年实现产值106.8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方太集团实现产值62.6亿元,同比增长28.0%,是中国厨电行业第一品牌,入选CCTV国家品牌计划。同时大力培育移动终端产业,与深圳手机行业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已有8家企业落户,还有一批在谈项目,同步推进智能终端产业园一期建设,计划在3-5年内产值达到1000亿元-2000亿元。


(3) 高性能新材料产业


       集聚了兴业鑫泰、金田、复能新材料等65家企业,去年实现产值199.6亿元,同比增长24.4%,其中兴业鑫泰、金田新材料、金田铜材等骨干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分别增长93.7%、53.0%、40.5%。根据新区“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将实现产值200亿元。


(4) 生命健康产业


         集聚了康龙化成、海南双成、麟沣等22家企业,总投资约100亿元。目前,康龙化成、麟沣2大医药研发平台集聚效应明显,未来将形成产值超200亿元、科研人员超万名的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培育,新区拥有世界500强默沙东、全球新药研发领军企业康龙化成、麟沣医疗科技产业园、双成药业、圣宇瑞医疗器械等一大批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并有复旦宁波研究院、复旦杭州湾科创园等一批上海产业创新平台,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


(5) 高端装备产业


       集聚了意大利菲仕、慈星、金凤焊割等10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2017年实现产值21.5亿元,同比增长11%。预计到2020年新区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将达到60亿元以上。


(6) 通航产业


       与北汽通航等一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通航机场报批和产业项目招商同步开展,未来希望打造一个新的千亿级产业。


(7) 文化休闲产业


       引进了华强方特等项目,自2016年4月16日开园以来,迅速成为宁波第一旅游目的地,并带动新区旅游业异军突起,2017年全区共接待游客4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02%和25.54%,其中方特·东方神画接待游客2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9亿元,门票收入全市第一。未来将打造年客流量超千万人次的长三角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杭州湾新区在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创新引领、产城融合、集约高效、城乡联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积极推进产城融合,为其它新城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建设提供了示范标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