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略视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研究(一)——长三角地区

来源:上海仁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20-07-02

研究背景概述

      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2016年到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同比增速达到21.51%、20.35%和17.65%,预计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或将达到41.3万亿元。

      1、从数字经济内部结构来看,数字产业化1及产业数字化2双轮驱动,目前产业数字化发展规模大于数字产业化发展规模,产业数字化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根据现有数据来看,我国数字产业化发展规模达到6.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7.1%;产业数字化发展规模达到24.9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3.1%。



[1] 数字产业化:即信息产业,具体业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等。

[2] 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数字经济地域发展来看,整体上各地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稳居第一梯队;珠三角地区及京津冀地区依托经济基础及政策导向,数字经济发展较有优势,规模处于第二梯队;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西北地区受经济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产业基础等限制,数字经济发展规模较小处于第三梯队。

 

      3、从各区域数字经济内部结构来看,目前产业数字化占比均高于数字产业化占比,但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规模较大区域不断加强数字产业化发展,而数字经济欠发达区域产业数字化仍占绝大比例份额。



      接下来,我们将就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五大区域,逐一分析其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在利好政策的驱动下,以创新策源地为引领发展数字经济,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链融合,涌现了一批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为代表的具有全球地位的数字经济企业。同时,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和人才带动一批数字经济的中小企业发展,带动民营企业积极发挥投资能力,彰显强劲活力,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利支撑。

    一、区域数字经济相关政策


地区

时间

政策名称

政策要点

长三角

2019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共同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

2018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聚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以数字经济助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上海

 

2020

《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

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借助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现代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娱消费、教育健康和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智能交互技术集成创新、业态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2020

《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发展数字化政务,推进“一网通办”,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各类材料数据实现线上“一口报送”,依托数字化探索审批创新。

安徽

2019

《铜陵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

推动本地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拓展数字经济生态,做大做强大数据企业。

2018

《关于加快建设“数字江淮”的指导意见》

顺应科技产业变革,大力实施创新性引领、数据驱动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浙江

2020

《政府工作报告》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新机制扩大内需,全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2018

《浙江省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

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出台多项举措推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等发展。

江苏

2020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

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以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创意经济以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为重点

2020

《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加快完善新业态标准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创新创业、政务服务、社会服务”,构建电子商务发展综合体。

 


    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画像

      从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处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但从区域内部细分来看,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之间、各省市内部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性的问题,部分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地位并不完全匹配。


      1、  上海市——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积极引领者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大对外开放,对内背靠长三角腹地市场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2019年,上海率先发布《上海市数字贸易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1年)》,在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排名位于第一。


      2、  浙江省——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坚创新者

      多年以来,浙江在“八八战略”的引领下,超前布局数字产业,积极打造“数字浙江”,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迅猛,随着把数字工程当作“一号工程”来抓的工作思路的确定,民营经济和国营经济相得益彰,杭州成为数字经济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3、  江苏省——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积极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组织实施重点平台建设工程和“企业上云”计划,产业数字化转型优势明显,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等城市在该领域排名均位于前列。


      4、  安徽省——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定跟随者

      加快推进“数字江淮”中心建设,开展“建芯固屏强终端”行动,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及智能语音产业集群。并携手沪苏浙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承接产业布局、转移,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加强与苏南、杭州、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互动。马鞍山、铜陵、滁州、池州等城市数字经济近年来取得巨大进步,成为发展新星。

 

    三、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1、初步构建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

      长三角区域已初步构建起“物联、数联、众联”三位一体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及运营服务能力,新建了一批社会治理类传感设备、整合街道政务数据、人工智能学习平台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同时,三大运营商为配合长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建设,商用5G试点等通信建设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根据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5G先试先用推动长三角数字经济率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预计,到2021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塔将在长三角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000亿元,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数字经济发展基石。


      2、初步搭建“互联网+”服务平台

      建设以数字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推动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构建“互联网+”服务云平台和各类服务子平台,开展企业“上云入网”。

      ——“互联网+”政务服务。江苏省建立在线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全面覆盖和行政服务统一联动,助推“放管服”改革。通过分析平台产生的海量民意数据,有关部门及时调整政策、推动科学决策,从“闭门写文件”到广泛吸取民意,利用大数据数字经济,让行政决策更为科学精准。

      ——“互联网+”智慧社会。阿里巴巴、中奥科技、网易、海康威视等企业在智慧政务、智慧安防、智慧出行、智慧金融等诸多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打通集成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提升资源运用效率,优化城市管理,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互联网+”园区服务。数字化园区服务集园区物业管理、园区增值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三位一体,利用数字化园区服务,提升园区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服务共享、规模经济的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企业经营收益,围绕主导产业的创新链展开科技创新服务,不断完善“创意-创业-创新”的服务链条。


      3、初步形成数字化产业集群孵化体系

      近年,通过与高校、智库等数字经济生态合作伙伴的合作,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会转、不敢转”的问题,实现产业创新孵化与赋能。并通过提升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高端软件、智能硬件等产业链的融合优势,围绕大数据智能分析、联合创新平台服务、供应链大数据三大数字经济应用方向发展,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培育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新动能。

 

    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方向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长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长三角在接下来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1、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

      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设高速泛在信息网络,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支持电信运营、制造、IT等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开展技术、设备、产品研发、服务创新及综合应用示范。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网络和应用升级改造,打造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生态。统筹规划长三角数据中心,推进区域信息枢纽港建设,实现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加快量子通信产业发展,统筹布局和规划建设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实现与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无缝对接,开展量子通信应用试点。加强长三角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实现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互联互通。


      2、共同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加强数字资源共享共用

      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专业化服务,提升各领域融合发展、信息化协同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城市大脑集群。加快长三角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率先应用,建设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推进一体化智能化交通管理,深化重要客货运输领域协同监管、信息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管理合作。积极开展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试点,筹划建设长三角智慧交通示范项目,率先推进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推行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提升区域内居民畅行长三角的感受度和体验度。加强长三角数字流域和智能水网建设。推动智慧广电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技术革新与体系重构。加强智慧邮政建设,支持快递服务数字化转型。


      3、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打造一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统筹推进省际之间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积极参与国家标识解析与标准体系构建。加快建设以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平台为主体、企业级平台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应用,促进制造业资源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全面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推动安全技术手段研发应用,遴选推广一批创新实用的网络安全试点示范项目。

 

    五、区域数字经济园区案例——“中国硅谷”张江:数字经济新高地

     

      1、园区简介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创建于1992年7月,是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园,承载着打造世界级高科技园区的国家战略任务。

      从阡陌纵横到数字经济新高地,在新一轮的升级发展过程中,张江高科技园区将数字经济作为发展引擎,利用资源禀赋,提升产业能级,催生新业态,重塑创新链,重构产业链,已经形成了新药研发、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量产上市的完备创新链。


      2、园区数字化产业基地

      园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

      未来张江高科技园将以“互联网+”思维,将社交、移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方式有机融入,形成产业发展与人文生活的有机组合,逐步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3、园区数字化建设

      数字创新: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数据跨境流通等方面制订一批创新政策,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无人驾驶、金融等领域形成相应行业标准。

      供应链体系:通过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强化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构建线上线下、全流程、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

      创新服务平台:通过打造人工智能技术测评、产业评估、知识产权交易、行业数据应用等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人工智能创新的周期与成本。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等多元主体联动。

      企业服务平台:搭建企业云平台,推进制造技术软件化提升,强化技术软件化云服务,实现个性定制、联程设计、协同制造、延伸服务。通过整体规划设计、全面优化布局、系统改造提升,形成平台、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核心企业一体的开放空间,打造优势互补、特色突出、功能集聚的开放载体。

      “文化+科技”产业集群: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动漫和网络游戏业为突破口,建设文化与高科技密切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依托“文化+科技”建立起强大的文创产业集群,包括原创内容生产链、内容运营链、底层技术提供链、终端显示开发链和配套支持产业链等方方面面。

      AI赋能:依托张江高科科技园区雄厚的软件产业和芯片产业,以AI赋能为中心,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为引擎,推动集成园区各行业与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