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手记 | 理想VS资本,从“汽车之家”看控制权之殇

来源:上海仁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18-07-06

2013年底,当“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和CEO秦致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敲响开市钟时,一众春风得意的“汽车之家”管理层,怕是很难想象仅仅两年后,便由高山跌入低谷,从自己付出心血、奋斗多年的战场黯然出局...

伯乐识马 vs 相敬如宾

喜欢玩车或借助互联网购买过车的车友,应当对“汽车之家”并不陌生,作为全球访问量最大,为消费者提供选车、买车、用车、换车等一站式服务的汽车网站,“汽车之家”也曾经历过早期艰难的创业阶段。

“汽车之家”由创始人李想成立于2005年,早期一直籍籍无名,当CEO秦致在两年后进入团队时,“汽车之家”依然只是员工20余人,年营收1000万的小公司。直到2008年,澳洲电讯看好并入股“汽车之家”,以7500万美金换取了55%的股权(之后陆续投资3700万美元增持至71.5%),在资本扶持以及正好赶上中国汽车增长的高发期,“汽车之家”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

对于为何付出如此高的股权比例,创始人李想曾回应:最开始做汽车之家完全出于兴趣,所以利小的时候对公司控制权没太在意,因为第一次创业,团队的资本意识和能力也很差。

但澳洲电讯作为第一大股东,也一直扮演甩手掌柜角色,澳电和汽车之家之间一直很‘好’,这种‘好’是感受不到这个大股东存在,从未要求汽车之家做什么,也从未要求汽车之家不做什么,不对汽车之家日常管理进行干涉,公司一切业务交给管理层打理。这种相敬如宾的关系,也让创始人团队和管理层在公司运营中逐渐失去戒心,也从未意识到,自引入澳洲电讯的那一天起,汽车之家就已丧失了掌控自己命运的话语权。

易共患难 vs 难同富贵

2013年底,“汽车之家”正式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从2008年的1.5亿估值,到上市时30余亿美金市值,“汽车之家”的IPO给澳洲电讯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意外之财,发展前景看起来一片光明。

但沉醉在未来美好前景中的“汽车之家”管理层却未料到,“同患难易、共富贵难”,六年来相敬如宾的“树袋熊”(李想对澳洲电讯的称谓),却在上市后,开始露出了资本现实的獠牙,这样一个在管理层看来完全幕后和无害的股东,却冷酷的将企业引向完全不同的路径中。

2016年4月15日,澳洲电讯在并未与汽车之家管理层沟通的前提下,公开宣布将以总计16亿美元价格向中国平安出售汽车之家47.7%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平安信托将一步跃升至汽车之家第一大股东。而澳洲电讯之所以心急出手,仅仅是因为自身要在2016年8月前发布新的财年年报,但在主营业务下滑的情况下,急需出手其他业务,以现金形式向股东分红。

股权交易曝光后,中国平安发布了一封极其强势的公开信称,将帮助汽车之家实现从单一汽车媒体向全方位汽车服务生态圈的战略升级与转型。这让“汽车之家”管理层犹如大梦惊醒,意识到平安一旦入股,就将插手和干预汽车之家的运营和管理,公司的控制权将真正旁落。秦致等人极力反对平安信托成为大股东,主要在于其认定平安信托有短期套利之嫌,与公司谋求长远发展相悖,可能会带汽车之家在长期发展道路上“跑偏”。于是,一场围绕“汽车之家”控股权的争夺之战开始拉开序幕。

暴力入侵 vs 绝地反击

   “走了树袋熊,来了大黑熊”,以CEO秦致为代表的“汽车之家”管理层,不甘心放弃自己所确立的汽车之家十年梦想,为了对抗平安入股和控制权旁落,开始发起了绝地反击。

在澳电宣布将汽车之家47.7%股权出售给平安几小时后,汽车之家管理层便提出要对汽车之家进行私有化,买方团由汽车之家CEO秦致及管理层牵头,博裕、红杉、高瓴资本参与,准备以31.50美元每ADS的价格进行私有化。但澳洲电讯公开表示对私有化反对,澳洲电讯并不认可汽车之家管理层的私有化方案,认为平安信托对汽车之家的未来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继续推进与平安信托的股权交割。

同时,持有股份的管理层和其他小股东在开曼群岛大法院发起一项行动,他们请求法庭暂停这笔交易,并称澳洲电讯在汽车之家董事会中的代表存在恶意违规。澳洲电讯则表示,将反击这起行动,这表明由于这笔交易,汽车之家内部董事会也发生了明显分歧。


尽管汽车之家管理层得到了小股东的全力支持,使劲了浑身解数,用了“发起私有化”、“举报违反垄断法”、“闹到开曼法庭”、“CEO公开炮轰”等办法,但都在资本现实和管理层略显单薄的股份额面前(创始人李想和CEO秦致持股总额仅有5.5%,澳洲电讯在上市稀释后依然持有66.2%),显得有些理想主义。澳洲电讯凭借第一控股股东身份,仍如期召开董事会会议,推动了这笔交易获得通过。虽然董事会半数成员发起了抵制,但澳洲电讯当场提名新增董事会成员,使该决议获得所需的大多数票数,强行通过了这笔交易。

反客为主vs 黯然离场

2016年6月底,澳洲电讯宣布与中国平安的股权交易正式达成,平安信托正式入主汽车之家,成其大股东。平安接盘后,对汽车之家的管理层进行“大清洗”,包括CEO秦致在内的所有管理层,以及原汽车之家总裁办公室12位人,全部出局。即使汽车之家创始人、前CEO李想出面公开求情,但最终依然难逃被驱逐的命运。

在这之后,平安任命了新的董事长兼CEO,同时管理层也引入了平安系的人马,开始全面接管汽车之家。李想和秦致时代的汽车之家彻底结束,接下来开始进入了平安时代。

汽车之家这起事件告诉我们,资本永远是现实的,正如汽车之家副总裁马刚在自己的博文中伤感的写到:大股东离场,把股份和控制权交给了资本玩家,秦致团队的梦想即将破灭,汽车之家也可能将很快陨落。其伤感的背后,是企业理想在资本现实面前的充满沧桑的无力感。

对于汽车之家管理层而言,汽车之家的遗憾为他们带来了深刻教训,在创始人李想后来创业融资的过程中,都牢牢把握“保持绝对控股”的理念,“可能再融三四轮,我们团队仍然是控股的。这方面,和汽车之家完全不一样,我至少要把汽车之家欠下的东西在这里慢慢补回来了。”

 

结语:

汽车之家带来的经验在于,资本逐利天经地义,一个企业既然选择了用资本帮助自己发展壮大,撬动更大的资源,也应该承受游戏规则内潜在的风险。无论创业公司有多么需要资本,他们都必须意识到,投资将成为一把双刃剑,有可能威胁到未来公司的控制权。无论是曾经出局苹果董事会的乔布斯,还是将特斯拉创始人踢走的投资人马斯克,理想归理想,资本归资本,要么紧紧将二者握在手中,要么被资本牵着鼻子走,自由市场上不相信理想与情怀,向来如此!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