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风口浪尖,高激励的双刃剑

来源:上海仁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18-04-22

2017年,碧桂园销售突破5000亿,荣登销售王,从2015年1400亿增加到2017年5500亿,增长率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不可否认,碧桂园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通过二三四线城市低成本开发和高周转率,使得碧桂园的过去三年实现对第一集团军的超越,占据房企业绩头名宝座。


不仅仅是业绩,一改以往的低调的风格,过去两年碧桂园曝光率也是最高的房企。引进千名博士计划,央视高频率广告(森林城市、国家品牌计划)、全民销售等等广受媒体和大众关注。所谓树大招风,碧桂园在取得一系列亮眼的成绩之后,也出现了很多争议的报道,甚至传出了“生不进恒大、死不进万科,生死不进碧桂园”的段子。尤其进入2018年,网络两次关于碧桂园内部管理机制的报道(部分已经被删除),又把碧桂园推向风口浪尖。


『强制跟投,是激励还是无奈之举?』


1月底媒体报出碧桂园对于不参与项目跟投的人员进行扣薪、离岗、开除的处理,一时间舆论哗然。

碧桂园2014年推出“同心共享”制度,对集团和区域公司管理层实施项目跟投政策,并对部分高级岗位实施强制跟投。

碧桂园也得益于跟投制度,项目的运作效率、利润率、资金回笼率都有明显提升。

跟投政策实施三年了,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员工因此也是受益匪浅,部分区域负责人甚至已经达到过亿的分红。可以说,跟投政策是一剂“猛药”,让碧桂园上下像打了鸡血,干劲十足,项目从拿地到开盘压缩到了行业内最短的6个月。但“猛药”终归是“猛药”,不能常用,有副作用。从2017年开始爆出了一系列关于跟投其他的声音,很多员工不愿意跟投了,这才出现了之前的不跟投开除的政策!


◆ 为什么有员工不愿意跟投了?


▷ 首先,跟投是基于项目收益的预期,包括分红额度和兑现周期。碧桂园跟投分红的要求还是比较苛刻的,正式分红要到项目结算完成且项目已销售95%才能实施分红真正到手,估计得五六年的时间同时,中途离职的主要按照8%年投资回报退出。


▷ 其次,房地产属于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是否跟投取决于个人对未来的判断和风险偏好,而这几年房地产政策频出,国家一步步收紧房地产行业,因此未来风险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是每个员工是高风险偏好者,因此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跟投。


▷ 第三强制跟投的都是核心岗位,人一旦进入中产偏高收入群体,经济部分自由后,更看重的是事业发展和生活品质,这些并不是跟投政策能带来的。


『一天出图,名正言顺的公开压榨?』


4月12日,碧桂园爆出泄密事件。而大家关心的不是泄密本身,而是泄密的内容:要求土地摘牌后,一天内出规划图,设计院接到要求后,当天通宵出图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最不满的是各大设计院的设计师,对他们而言,只要一接碧桂园的项目,就必须通宵达旦的赶进度。虽然之前也是这样干的,但遮羞布一旦扯下,公布于众,就是对供应商的不尊重、对劳动者权益的歧视。


同时,为了提高运作效率,碧桂园内部出台了一系列的进度激励政策,例如:


如果一个项目摘牌就开工,奖励项目负责人20万,推迟一天扣1万,扣完开始罚,直到罚款20万;摘牌到开工超过40天,负责人撤职,开工工期大于7个月,同样撤职。


一个企业追求自己的效率,开出各种激励政策,本身是没有错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但纯经济的激励措施,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能够快刀斩乱麻,解决短期发展问题;但长期来看,企业凝聚力、品牌形象和竞争力并不能得到稳步提升,甚至带来一系列的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


通过纯经济的激励措施,是能够短期内将一批人才聚集并激励他们最大限度的付出,但一旦企业出现波动和困难,那就万劫不复了!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只谈“利益”的企业经不起波动,没有文化、没有事业、没有关怀的企业,不可能真正留住人才。


同时,碧桂园这样一个代表“国家品牌形象”的企业(入选CCTV国家品牌计划),就更加应该关注社会公益、尊重劳动者和供应商、准守国家法律。如果仅看短期利益,那“生死不入碧桂园”的段子就不仅仅只在房地产行业求职者中间传播了;要是出现“生死不住碧桂园”的段子,那大麻烦可就来了。


作者 | 余李平现任仁略咨询资深项目经理。

返回列表